海安市国资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南通市、海安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推进国企改革、健全制度建设上精准发力,凝聚国资发展合力,整合重组打造全新国企金融板块——海安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作为海投控集团启航之年,旗下贸融科技公司自去年11月份移交以来,入驻供应链金融平台18家、银行14家,完成钢材采购224笔,融资79笔、共计1.4亿元。
2022年,海安市国资办将以提升运维能力为主线,指导市属企业海投控集团务实推进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建设。
一、强化运营监测,优化管理模式。启动新一轮增资扩股。建立激励约束统一的薪酬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公司发展规划,预计2023-2024年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南通全辖;2025年起延伸至长三角地区。收入方面,计划今年继续免服务费,明年起向入驻机构收取交易费、融资撮合费等,其中融资撮合费由最初0.15%(全国最低)逐次下调。经初步测算,预计2025-2026年起实现盈亏平衡。
二、创新业务模式,打造示范项目。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加快推广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如康瑞农业活鸡、红梅乳业奶牛等活体资产,万吨冷链、润思达食品的冷链资产,中实纺织交易的棉花、坯布等大宗商品);有序推广预付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如罗莱家纺、鑫缘丝绸的下游门店);审慎开展订单融资模式(工业互联网落地国际家纺城)。
三、助力“乡村振兴”,优化金融供给。以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对承包经营高标准农田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快推动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落地。密切对接“寻味海安”“中洋鱼天下”等农业公共平台,通过获取经营、销售数据,将供应链金融产品延伸至养殖、种植户及龙头企业。
四、策应“节能降碳”,创新金融产品。联合外部机构(中研绿金研究院、北京柠檬树绿建科技等)尝试开发绿色建筑碳减排核查系统,动员海安建筑企业和银行试用,逐步实现根据建材品种及消耗量来核实碳排放和碳减排数据,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奠定基础。引导银行推出差异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对碳减排效果较好的绿色建筑项目提供利率优惠的贷款。
五、瞄准“产业倍增”,扩大应用规模。对接海安十大产业板块、十八条产业链以及十大重点专业园区,由牵头部门各推荐1-2家核心企业,对照上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成熟一个上线一个;对接海安市政府工程招标类项目以及AA+地方国企(瑞海集团、城建集团、水务集团)采购项目,积极扩大供应链金融在海安的影响力和集聚力。此外,推动中天科技等大型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上线运行,形成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