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 “十二五” 国有经济调整发展规划
来源: 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1-04-02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衔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吸纳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及其全资和控股子企业“十二五”的发展设想,特组织编写本规划。本规划内容在强调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大开发两大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南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继续积极吸引央企省企来通投资发展的同时,重点放在抓好市级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上。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年,2011-2015年为规划期。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资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国资监管运营路径,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较好实现了《南通市‘十一五’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前全面达小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具体表现为:

  1.国有经济影响力日益显现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创建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利用外资持续撑杆跳的同时,全市国有经济与之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逐年提升,仍不失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生产经营型企业在全面达小康中的贡献尤为突出。以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为例,截止2010年末有56户,户数仅占全市的0.7%,而资产总额达到659.36亿元,占全市工业资产的15.2%;实现利税53.96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的6.7%。其中利润41.7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的7.8%。全市上下采用跑部跑省、召开洽谈会、长期跟踪联系等多种形式,利用本地的优惠政策、优势资源、优质股权吸引央企省企来通投资发展,落户南通的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达512亿元,逐步成为国有资本的集聚地。其中市国资委系统出资和置换部分股权计6.5亿元,吸引央企省企投入资金共24.4亿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规模逐步壮大。与2005年相比, 2010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269家;资产总额增加471亿元,达到706.31亿元,增长2.01倍,年均增长24.62%;主营业务收入达159.29亿元,增长78.21%,年均增长12.25%;利润总额达9.67亿元,增长1.33倍,年均增幅为18.41%。其中市本级企业157家,资产总额433.37亿元,所有者权益98.7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8.36%、61.36%、56.22%。在全省地级市中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中游偏下规模的资产,实现了主要指标中游偏上水平。

  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国资委直接出资的南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南通国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南通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盐业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2010年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分别为352.52亿元、96.74亿元、7.25亿元,比2005年增长2.01倍、0.83倍、1.69倍,“十一五”期间平均增幅分别为24.64%、12.89%、21.90%。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出色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据省国资委对全省13个省辖市快报统计,2010年市国资委出资企业资产总额列第10位,利润总额列第8位,净利润列第7位。

  2.国有资本集中度明显提高

  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实行国有资本优进劣退。五年间,市区共有83家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退出国有资本2.09亿元,理顺劳动关系7529人。其中,实施五山巾被、叶宝化工等企业破产19家,整合商业门店43家,对21家企业中多年亏损或连续三年无收益的参股投资6435万元全部退出。同时,从偏重生产经营性领域向拓宽国资价值空间转变,着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建设、地方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特色旅游四大领域集聚,陆续投资设立新型国有企业31家,注册资本24亿元。

  调整空间布局结构,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结合实施市区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将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投向全市支柱产业的优势行业和技术先进、机制灵活、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江山农化、大生二棉和南通科技短期内有序退城进园,谱写了南通经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新篇章。纺织染引进民营资本搬至南通开发区正式投产,耀荣玻璃在搬迁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技术档次,醋酸化工新厂区开始试生产。大伦化工、宝叶化工、精华制药原料分厂等企业2010年内搬迁全面启动。组织市级国有资本参加沿江沿海开发,洋口港南通国际产业园加快建设,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已经签约,海安老坝港温泉会都项目正式落地。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突出优势产业做精主业。立足现有优势,超前高点谋划,在全市国企诸多主营业务中首批选定现代棉纺织、新型农药、数控铣床、港口综合物流和担保等八大主业。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压缩管理层级,清理非主业、非盈利、低效参股投资,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链的关键部位、价值链的高端部位、产权链的核心部位集聚。再加上地方出台政策扶持,八大主业愈做愈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通过上述以国有资本有效利用为目标的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较好地实现了地域上集中、功能上配套、技术上升级、结构上优化。全市国有资本集中度从2005年的35%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60%。

  3.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明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职能定位,专业化经营基础逐步夯实。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2家发展到3家,通过明晰职能定位,提高了专业化经营水平,有效地发挥了投融资平台作用,为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国投公司“十一五”期间融资金额达到139.25亿元,参与完成或独自承担了南通机场改造扩建和体育会展中心、苏通长江大桥等一大批政策性、公益性重大项目建设。产控集团以17.7亿元的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60.3亿元,用于搬迁江山农化等企业后,2010年又创新融资18亿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沿江化工、城南纺织、城西机械及金属冶炼等企业搬迁,实现了政府关爱民生、企业放手大干、社会讲求生态三方的夙愿。置业集团积极投身环濠河沿长江风景区改造建设,大桥观景台、城市绿谷、盛和连锁会馆如期开门迎客,为全市旅游业频添亮点。

  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技术业务素质普遍提升。江山农化利用搬迁之机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和安全环保技术,搬大搬强,搬出国际竞争能力。南通科技退城进区后,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优化机床主业,数控产值化率从2005年的51.5%攀升到2010年的70%以上,月产超百台。横跨三个世纪的大生集团在实施二棉进园两年半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进行脱胎换骨改造,使传统纺织跃上现代纺织、科技纺织新台阶。南通机场改造扩建不停步,预计2011年竣工后将一举跨入国内中型机场行列。五年间,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共实施超亿元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107亿元,省级技术中心从4家扩大到7家,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发动企业苦练内功,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提高。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了“管理创新年”、“管理提升年”活动,引导国有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探索转“危”为“机”有效途径,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加强订单管理、现金流管理、投资管理,在化解金融危机中增强防范能力,率先实现复苏向好,把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各集团公司用改革创新办法和多种形式活动强化管理,普遍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企业制度执行力、资源整合力和集团管控力得到有效加强。全市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在全省较早实现了应收尽收、比例最高。“十一五”期间,各出资企业注重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全资控股企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节能降耗减排均达到市下达指标。

  4.国有资本证券化取得突破

  国企上市形成梯队阵容。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充分认识资本市场的作用,树立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国企改革发展第一要务的观点。着力推进优势企业整合,引导三个药厂重组成精华制药,置业集团跨部门整合资源形成“江苏盛和”上市方案,南通港口集团、赛奥生化、粮油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创造条件培植企业上市。在南通科技、江山农化较早上市基础上,2010年又新增精华制药上市。此外,新增上市入轨企业5家,后备企业6家。走在前列的产控集团,2010年控股企业精华制药上市融资近4亿元,南通科技完成增发融资6.2亿元,三家上市公司国有资本总市值达到30亿元规模,整个集团公司资本证券化率超过40%。国投公司间接进入资本市场,2010年受让了上市公司东源电器12%的股权。

  服务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南通科技在注入优质资产2.8亿元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和资产重组后,2008年4月成功“去星摘帽”,使濒临退市的南通第一家上市公司重现生机,被省委、省政府评价为一个战略起点高、思路清晰的重组案例。目前,已形成机床、房地产和创投“两业一平台”的发展格局,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借助央企中化国际的销售网络和资金实力,江山农化做大草甘膦和酰胺类两大农药除草剂规模,提升了江山股份的核心竞争力。

  试水资本市场融资。国投公司抓紧时机介入创投业务,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发起创立南通农村商业银行,间接参股摩根期货公司等,为履行金融控股职能实现了华丽转身。产控集团投资组建了国信担保有限公司、国泰创投有限公司,增加了对永诚保险代理公司等新兴服务业的投资,迈开了产融结合的可喜步伐。继国投公司2009年成功发行规模为23亿元的全市第一支企业债“09南通债”之后,2010年产控集团又成功发行了规模为8亿元的6年期“10南通产控债”,此举被誉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重要探索。

  5.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十一五”期间在加强董事会建设、解决董事长和总经理重合问题的同时,重点健全外派监事制度。外派监事覆盖了所有出资企业,外派监事会面达90%,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得到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三者之间各负其责,各行其是,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强化资产监督管理。建立重大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增强了投资决策的准确度。产权交易实行市场化运作,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披露更加规范、透明、公开;建立“三计结合”、“三书联动”财务动态监督机制,有效实现了对企业资产营运的动态监控。在全省最早出台了《市属改制企业股权转让监督管理若干规定》,保证了市属改制企业股权转让有序流动,有效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和一方平安。

  严格绩效考核。制定出台了《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者年薪考核试行办法》和《市属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考核试行办法》,引导企业关注价值创造,提高发展质量;探索建立了风险抵押制度,各出资企业高管人员集体向国资委缴纳经营风险抵押金的做法在全省尚属首家;对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受到了省国资委的肯定。

  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监管。在全省率先理顺公务员企业兼职问题,率先发文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职务消费行为。出台《关于加强市国资委出资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出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程序、考核监督、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全面推行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以构建纪检监察、企廉巡查和外派监事“三位一体”监管体系为抓手,制定并实施《南通市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2008-2012年工作意见》。认真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规定和“七不准”要求,开展学习南通中远创廉洁企业活动,促进了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有经济在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起步缓慢;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不快;企业发展方式转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董事会建设需要进一步规范;人才储备和职工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对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有待加强。

   

二、发展环境

   

  (一)从国际上看,“十二五”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多变期。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虽然开始整体复苏,但对实体经济制约仍然存在,石油等大宗产品价格和美元汇率振荡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将会出现反复。这一方面无疑会对“十一五”后期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包括国企在内的中国企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二)从国内看,“十二五”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转折期。我国经济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支撑下,虽然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较快回升向好,市场信心增强,但包括一些地方国企在内的许多企业经营状况并没有根本好转,整个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靠,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仍有很大难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国资国企贯穿于“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的一条主线,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

  (三)从南通看,“十二五”处于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战略推进期。南通面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已于2010年开启,国企任重道远,应该乘势而上。但是,前进道路并不平坦,经济环境中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因素仍然很多。对全市国资国企而言,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

  (四)从我市国资国企看,“十二五”处于宝贵的蓄势突破期。“十一五”期间,我市国资监管营运的组织体系、法规制度体系、责任考核体系和产权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市级国有经济大规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国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控能力普遍增强,这些都为全市国资国企“十二五”乃至中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市国有经济唯有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国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与大企业集团合作等诸多重大机遇,敢于突破,善于超越,方能加速扭转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跨越发展起点低于苏南的状况。

  综观全局,国资战线既要正视面临国际国内总体向好而又复杂多变的经济大环境,高度警惕和防控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又要重视经济社会特别是国有经济身处地方千载难逢发展的小气候,善于洞察和捕捉各种个性发展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全力抢抓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为主线,转方式,调结构,强科技,抓管控,奋力打造一个具有科技、展业、活力、和谐特征的新兴国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全市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放大比较优势,发挥独特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引领国企持续发展、占据未来制高点的强大动力。牢固确立自主创新战略,全面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开发,加大技改力度。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引资引智并重,把企业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基础上。

  2.坚持发展为先。注重发挥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领头羊作用,不断放大现有国家级基地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职能优势,调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公益性产业,不断发展新型国企。引导市级国有资本和集聚央企省企资本到沿江沿海开发舞台大显身手。

  3.坚持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积极引进央企省企和优强民企,拓宽合资合作领域。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突出资本运作第一要务,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4.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坚持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之路。专注发展主业,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核心主业集中。坚持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协调多方面权益关系,让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国资发展大业。正确理解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强化国企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和社会责任投资,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四、目标任务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国资战线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产业战略转型和国企发展方式转变。总体目标任务:保持“一个同步”,实现“两个翻番”, 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基地”。

  一是保持“一个同步”。 坚持国资、民资、外资共融共进、同步协调发展,国有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在组织国企内生增长的同时,力争吸引央企省企来通投资新上40个项目、聚集600亿元国有资本,支撑国有经济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国有经济的影响力。

  二是实现“两个翻番”。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保持攀升势头,以2010年为基数,到2015年确保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400亿元、300亿元。实现利润有较大幅度增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保持在104%以上。

  三是构筑“三大平台”。把市本级国有经济建成全市上市公司板块崛起的重要平台、完善地方金融服务功能的崭新平台、吸引央企省企国有资本参与南通沿海大开发的集聚平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示范效应。

  四是建设“四大基地”。建设国家级新型农药基地、国家级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现代中药基地以及国内时尚化品牌化特色鲜明的现代纺织基地,带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进军。

  具体目标是:

  1.国有企业影响力进一步发挥。承担八大主业的国企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0-30%。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利税总额逐年增加,占全市工业利税的比重超过7%。提高港口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用事业的国有资产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中的影响力,增强国有经济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带动力,加速实现从“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的飞跃。

  2.国有资本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市集中到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业等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国有资本占比,从2010年的60%提高到2015年的80%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有资本占比超过5%,力争达到10%。

  3.国有资本证券化率进一步攀升。全市国企上市企业从3家扩大到10家左右。市属经营性国有资本证券化率逐年提高,期末力争达到40%以上。其中,产控集团母公司期末资本证券化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0%至20%,达到50%至60%。

  4.国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末,国资委出资企业及其重点子公司要形成主业优势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发展特色明显、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布局结构。14家重点生产经营型企业主要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排放量下降,双双达到市下达指标。在“十一五”拥有名品、名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创国家级名牌4个、省级名牌8个、驰名商标2个和省著名商标1个。

   

五、对策措施

   

  (一)继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实现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制造业企业要更快地向高端化进军,朝着“四转型三升级”(即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技术升级、管理升级、规模升级)目标,实现内生增长跨越发展,奋力占领行业制高点。充分利用大型骨干国企新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四高两低”即高附加值、高知名度、高技术含量、高劳动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主营产品,筑牢加高现有国家级基地。造就“纺织精、经贸旺、实力强”的新大生,数控铣床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国同行前茅,巩固中国农药行业第一驰名商标、第一个国家重点培育与发展的出口农药品牌地位。同时,集中力量有所选择地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搭乘国家和省市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头班车。

  与此同时,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实施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战略,努力扩大在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综合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中国有资本的比重。一是着力推进南通机场和南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建设,促其早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狼山港三期工程集装箱泊位工程如期竣工投产,同时加大揽货力度,实施大港向强港的战略跨越。二是督促粮油集团、盐业公司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销售体制改革,做精做优主业,拓展新的副业,盘活存量资产。三是引导盛和股份再造业务流程,成立研发团队,形成盛和房产的特色系列产品;九天旅游借鉴国内外精品酒店联盟管理经验,制订统一的企业管理标准,延伸盛和连锁会馆产业链,协力提高置业集团整体盈利能力。适时整合濠河资源,创建南通濠河品牌。四是推动南通科技园加速打造核心要素交流畅通、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孵化与培育基地,进而成为创新成果与创业文化向外辐射传导、现代高科技产业跨越发展的区域经济战略支点。

  2.扎实抓好投入工作,持续做精主营业务。围绕做精做强现代棉纺织业、新型农药、数控机床、现代中药、新能源、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端旅游等产业,继续加大有效投入。“十二五”头三年计划组织实施投资额超亿元的重大基建和技改项目26个,总投资136.12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投资额38.2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16个,投资额97.92亿元。强化品牌意识,实行梯次推进,进一步叫响大吉牌纱线布、江山牌农药、宁宁牌中成药、南通牌机床等知名品牌,再选择1-2家管理体系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品质量过硬的生产经营型企业争创国家级名牌。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强对港口大船接卸、南通粮油接运、盛和连锁会馆等知名品牌的创建和宣传,充分发挥放大效应。引导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对专利、商标、品牌、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等综合运用和战略管理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到主要产品出口目的国抢注商标。

  3.增强指导服务功能,改进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制订发展战略,瞄准标杆企业,从体制机制、科技投入、团队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学习赶超。调整充实已设的专家团队,发挥在项目前评估、中检查、后评价全过程中的智囊和监督作用。有选择地开展对企业完成的投资、项目稽查、审计和后评估,重大投资项目的后评估报告报国资委备案。研究引入国务院国资委倡导并在央企试行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办法有关精神,改进现行市属国企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讲求投资效益。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创新驱动能力

  1.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抓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全市做精主业的生产经营型国有企业,要紧密结合全市相关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想,科学确定现有主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抓紧突破加快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推动战略性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全市国有经济要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海洋工程及技术作为未来集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舍得投入人力财力物力,采用股份制等形式兴办企业,及早步入建设轨道。

  2.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基地建设。生产经营型企业原则上都要建立研发机构,已有的省、市级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继续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与央企省企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产学研基地10个以上,具备条件的企业要申报博士后、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或者投资并购国外研究机构,尽可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企业发展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创新投入,确保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及总额逐年增加。出资企业中的生产经营型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有条件的达到5%。引导和支持出资企业及其重点子公司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视同实现利润。用好扶持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力求更多的创新科技项目纳入国家和省有关计划和规划。企业对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和研发投入的产出效应,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以不断提高研发效率。

  3.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自觉保护环境。要把节能减排、保护生态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和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节电、节水、节约原材料管理,注重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确保主要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达到市下达指标和时序进度。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与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薪酬挂钩。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有条件的市属企业要积极与具有技术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三)夯实资本运作平台,提高国资运营效率。

  1.加快壮大市级资产经营公司。推动国投公司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做强金融控股,做大实业投资,做活融资平台,建成以金融控股、实业投资、城建融资为主业的综合性集团。推动产控集团集聚国有优势产业资源,引导、促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抓紧提升国家级新型农药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奋力创建国家级现代中药基地和特色原料药基地,组织研发新型高科技产品,尽快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特色产业协调并进的格局。推动置业集团进一步放大国资效应,发展以房地产业为主体的市级不动产开发经营管理业、以盛和连锁会馆为载体的特色旅游业,促进环河沿江临海休闲旅游景区集群、历史文化名城体验观光集群的快速形成。

  2.做强做优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优化整合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坚持实施市政府提出的“311”工程(即用三年左右时间,使10家国有参控股企业上市、市值达到100亿元),积极推动企业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推动优质资源向绩优上市公司集聚。培育上市资源,创造条件扩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借壳上市”要把握时机、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慎重决策、规范操作。继续推进港口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上市工作步伐。着力做好现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素质,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功能。支持上市公司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增发计划,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整合相关资源,做强做精主业,借力资本市场,使之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股票市价。精华制药借助上市和搬迁扩张规模,以增量投入实现倍增效应,创建国家级现代中药基地和特色原料药基地。与此同时,加强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用好用活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继续抓好市国资委6家出资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并将监管有重点地延伸到重点子企业。

  3.集聚策应沿海大开发。一是着力建成洋口港南通国际产业园。引导洋口港南通国际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进军占地5平方公里洋口港工业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战略定位,创新投资主体和运作模式,强势组织招商引资,尽快形成项目集聚效应。二是抓紧实施临海沿江两个落地项目。由置业集团独资开发的海安老坝港温泉会所力争成为盛和连锁会馆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环节。加快开发建设由国投公司参股、总投资超过350亿元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使其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推进国有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抓紧调研国有资本参与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吕四港开发区和通州湾港区开发建设的方案,经论证后及早付诸实施。地方国企要强化与央企省企、外企和优强民企的合资合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工作职责,不断加大马力。四是强化指导县(市)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争取每个县(市)区都建立一个以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加强规范监管,为沿海开发集聚力量。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国企科学发展活力

  1.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体制支撑。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理人配置市场化,探索和健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干部双向交流机制。积极推进董事会规范化建设,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指导推动重点骨干企业董事会建立相关专门委员会,有效提高董事会工作效能和决策水平。规范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职责与议事规则,建立董事会定期向国资委报告工作制度,健全董事会与国资委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拓宽选聘渠道,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实现出资企业外部董事委派全覆盖。实行外部董事向国资委述职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专题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作用,改进监事会监督方式,深化监事会当期监督,不断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职工民主管理,配齐配全出资企业职工董事,注重发挥好职工董事的作用。组织开展对董事会和董事的年度任期评价,引导出资企业董事会着眼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注重明方向、议大事、防风险。创造条件,切实解决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重合问题,将决策层和执行层分离,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大市场化选聘出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

  2.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注入企业内在活力。积极推进出资企业用人、考评、激励制度改革,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结构,整合提升管理岗位效能。全面推广公司中层及其以下管理岗位双向选择做法,加大竞聘上岗力度。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实现用工制度市场化,健全完善岗位工资制度。加强企业分配制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其补充保险和职务消费。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善待职工,完善劳动保护机制,加快建立相应的职工工资协调增长机制。开展出资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试点,力争到2012年底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

  3.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维护所有者权益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中之重。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坚持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全覆盖;实行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分离,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把好国有资产评估关。本着审慎原则选择建立中介机构库。加强对商标和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的审核力度,使资产评估真正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保护阀。按照“有限、有效、有为”原则,强化企业担保管理,加大产权交易监管力度,建立更为科学、更具约束力的产权动态监管体系,使产权交易市场真正成为公共资源提供优化配置的场所。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制度,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力度,实行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两条线管理。定期对出资企业及其重点子企业“三计结合”、“三书联动”的动态监督机制进行检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全面实行财务委派制,加强对出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

  (五)突出人才支撑作用,提升人力资本组合优势

  1.注重多元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重点培养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引导更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一线。指导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班,组织多种形式学习培训;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家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口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适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境外培训,安排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企业领导干部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到境外学习培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推进企业经理人市场化配置,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人才。指导企业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协调争取市级英才引进专项资金,高薪引进为我所用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留学归国人才。出资企业及其重点子公司都要有一、两个创新型的领军人才。通过行政引导、借助平台、政策倾斜等多途径、多方式,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培养交流机制,确保全市国资战线每年引进3至5名高层次人才。对于带成果、有作为、敢超越的博士生,要不惜重金招聘。在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作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新员工招得进、留得住、快成长机制建设,努力为出资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撑。

  2.加强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有计划地实施全总统一组织的2010-2014年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职工的培养、激励和继续教育机制,提升一线职工的学历层次、技术等级和职业素质。加大对企业中层干部和班组长的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劳动竞赛活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未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竞争。以2015年大生集团建厂120周年为契机,在国资战线广大职工中开展创建文明国企、文化国企、和谐国企大讨论,集中宣传市属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典型经验,挖掘和发扬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引导在新一轮发展中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

  3.提高国资监管队伍素质。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系统抓好国资委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重点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现代科技、财务管理、金融投资、法律法规等方面专业知识,以适应国资监管发展需要。切实把握国有资产监管规律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全面提高机关人员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和促进国资干部牢记历史使命,忠于职守,加强监管,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企业调研,努力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主动协调沟通,有效形成合力,注重整体联动。国资战线的领导人员尤其是“一把手”,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严格执行党政干部廉洁从政的“8个禁止、52个不准”,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优势。